12月5日至6日,丹麥駐華大使館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在北京聯合舉辦首屆“中國-丹麥地方政府論壇”。中丹兩國地方政府、企業和研究機構代表約400人參加,并在綠色城鎮化、促進公共健康、可持續食品與農業等領域進行了充分的知識分享、業務對接與合作交流。丹麥生物技術先導諾維信公司參加論壇并分享了企業在推進城鎮化綠色轉型以及促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努力與創新。
中國正在經歷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過程?!秶倚滦统擎偦瘓蟾?015》顯示,1978年至2015年,中國城鎮化率由17.9%提高到56.1%,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城鎮常住人口由1.7億增加到7.7億,城市數量由19個增加到653個。城鎮化迅速發展、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由于人口過多過快聚集,大城市病開始顯現:空氣污染、交通擁堵、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城市生活質量下降。要高質量的實現“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0%的目標,綠色化將成為未來中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
生物燃料的發展為綠色城鎮化提供強勁動力
能源與交通是城市發展的基礎,交通耗能逐漸成為各方關注的重要課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總汽油消費量為9776萬噸。按照保守的增長率估算,這個數字將在2030年前后增長一倍,交通耗能面臨的挑戰將更為嚴峻。國際上,交通能源的清潔化和交通工具的電動化成為主要的發展路徑,具體表現為更多液體生物燃料的使用、電動汽車的推廣及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等。通過技術的不斷創新,各平臺之間互為補充、互相融合,為綠色交通提供多樣的解決方案。如正在開發的以乙醇為燃料的燃料電池技術將成為連接生物燃料和電動汽車的橋梁,為交通能源領域帶來根本性的變革。
“相比較于以電的形式轉化而來的太陽能和風能,以乙醇形式存在的生物能源,具有就地生產、低成本儲存、易大規模儲備、較小運輸損耗、穩定持續供能等特點。同時,液體生物燃料與現有汽車及加油站兼容,具有經濟性和便利性,可以較小的社會成本實現更大范圍的推廣,有助于較快較好的應對交通能源變革的挑戰。”諾維信生物煉化商務總監周世豐介紹道,“除了提升油品質量,生物燃料還具有顯著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控制秸稈焚燒、消化陳次糧、減排溫室氣體等環保及糧食安全附加效果。”
我國生物燃料產業經過十余年的試點運行,在拉動農業、解決人畜不可食用糧食庫存問題,保護環境,替代能源方面初見成效。未來,隨著政府政策的傾斜、市場需求的增加,企業研發的投入及公眾意識的提高,生物燃料將進一步帶動糧食生產儲存、飼料加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糧食加工產業升級及工藝裝備等產業的發展,在城鎮化進程中發揮更為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作用。
生物增效技術推動城鎮污水資源化
人類自古澤水而居,水資源決定著人類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一直以來,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從未緩解,而城鎮化過程中帶來的水資源污染使這一矛盾更加嚴重。盡管近年我國的污水處理水平得到了較大提升,截止2015年,我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2%,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85%,但仍存在污水處理設施不足、技術有待進步、再生利用率不高等問題。未來,污水處理將由“規模增長”向“提質增效”轉變,“重水輕泥”向“泥水并重”轉變,“污水處理”向“再生利用”轉變。
“生物增效技術通過加入具有特定降解能力的生物菌群增強原有微生物種群的作用,提高污水處理系統自身處理能力,具有高效、節約、綠色的特點。少量添加就可有效去除廢水中的有機物,降低廢水與污泥處理成本,與傳統化學處理方式相比,更加環保且可持續。”諾維信工業技術經理倪劍鋒表示。
“十三五”期間,我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將得到進一步加強,設定了城市、縣城污水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95%和85%的目標。生物增效技術也將在“資源-產品-廢棄”的線性增長模式向“資源-產品-資源”方式轉變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無論從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還是自身需要,綠色化已成大勢所趨。在全社會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過程中,生物技術作為生態環境友好型發展的新動能,將在資源、能源開源節流方面具有更為廣闊的前景,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山山相連提供不竭的科技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