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破解秸稈綜合利用難題,沭陽縣農業農村局創新構建"主體培育-分類收儲-市場調節-產業延伸"的全鏈條利用體系,推動全縣年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9%以上,形成"秸"盡其用的綠色發展格局。

一是強化主體培育,壯大產業規模。整合1500萬元項目資金,重點培育50家規模化利用主體。成功引入國豐新能源、盛得億生物能源等龍頭企業,構建"生物質發電+顆粒燃料+畜牧養殖"的多元利用矩陣。其中,國豐新能源年處理秸稈30萬噸,相當于替代標煤12萬噸;盛得億公司建成蘇北最大生物質顆粒生產基地;乾祺農業通過訂單模式帶動周邊發展飼草種植基地5萬畝,形成年處理秸稈5萬噸的產業規模。

二是精準分類收儲,夯實利用基礎。每年夏秋雙收前夕,縣農業農村局組織53家收儲主體召開專題推進會,建立"因材施策"收儲機制。對玉米、花生、大豆等飼用價值高的秸稈,原則作為青儲、黃儲收儲利用;對小麥、水稻等秸稈實施分級收儲,確定利用方向后選擇打包方式,為秸稈后期綜合利用做好分類準備。通過"一草一策"分類管理,實現秸稈收儲與終端利用無縫對接。

三是順應市場機制,保障主體收益。利用"豐歉平衡"調節機制,指導收儲主體靈活應對市場波動。農作物秸稈市場行情,和農作物產量、收割期間天氣情況成反相關。豐年通過外銷周邊地市造紙企業實現溢價增收,歉年再把儲存秸稈銷往原料化利用企業,確保離田秸稈能“離了田、賣得出、用得上”,平衡收儲主體經濟收益,提高收儲積極性。

四是延伸產業鏈條,提升增值空間。整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和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資金800萬元,在韓山鎮籌建生物有機肥有限公司,利用畜禽養殖糞污和國豐新能源沭陽有限公司秸稈燃燒的草木灰生產有機肥,用于水稻育秧,蔬菜、花木育苗栽培營養土,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畜禽糞污和農作物秸稈周年綜合循環利用。
目前,全縣已形成覆蓋35萬畝耕地的秸稈收儲網絡,培育專業經紀人隊伍126人,帶動就業2000余人。通過構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綠色經濟模式,真正讓昔日"生態包袱"轉化為富民增收的"綠色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