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鋼,王欣,高德玉,劉偉,赫大新,陳薇
(黑龍江省科學院科技孵化中心)
摘要:本文闡述了利用光能自養(yǎng)型微生物和化能自養(yǎng)型微生物去除沼氣中硫化氫的基本原理,并對其優(yōu)缺點進行了討論。
1概述
沼氣作為一種新興能源其應用越來越廣泛,在我國環(huán)保標準中嚴格規(guī)定,利用沼氣能源時,沼氣氣體中H2S含量不得超過20mg·m-3。無論在工業(yè)或民用氣體中,都必須盡可能的除去H2S[1-3]。
沼氣從厭氧發(fā)酵裝置產(chǎn)出時,特別是在中溫或高溫發(fā)酵時,攜帶有大量的H2S。由于沼氣中還有大量的水蒸汽存在,水與沼氣中的H2S共同作用,加速了金屬管道、閥門和流量計的腐蝕和堵塞。另外,H2S燃燒后生成的SO2,與燃燒產(chǎn)物中的水蒸氣結合成亞硫酸,使設備的金屬表面產(chǎn)生腐蝕,并且還會造成對大氣環(huán)境的污染,影響人體健康[4-6]。因此,在使用沼氣之前,必須脫除其中的H2S。
以往沼氣脫硫是采用化學法,它可以分為堿吸收、化學吸附、化學氧化以及高溫熱氧化等幾種方法。化學法脫硫運行費用很高,主要原因是在運行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化學藥劑和較高的能耗,而且還會產(chǎn)生新的含硫化合物,如果得不到很好處置會產(chǎn)生新的環(huán)境污染。
生物脫硫是替代化學脫硫的一種新技術,它能夠在很多方面克服化學脫硫的不足。在生物脫硫過程中,涉及兩大類微生物,即光能自養(yǎng)型微生物和化能自養(yǎng)型微生物[7]。本文綜述了這兩大類微生物去除沼氣中H2S的基本原理。
2光能自養(yǎng)型微生物脫硫原理
綠色硫細菌是一種嚴格厭氧的光能自養(yǎng)型微生物。在光照和無機營養(yǎng)物質存在的情況下,綠色硫細菌可以利用CO2合成新的細胞物質,同時將S2-轉化為單質硫并釋放在細胞外部,這些特點使綠色硫細菌非常適合生物脫硫過程,其脫硫反應過程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條件下綠色硫細菌會將單質硫進一步氧化為SO42-,反應過程如下:

因此,脫硫效果與光照強度之間存在的關系是光照不足影響脫硫效果,光照過剩導致SO42-的生成,只有在光照適宜的條件下,硫化物才能完全的轉化為單質硫而無SO42-產(chǎn)生,所以,在采用綠色硫細菌脫硫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反應條件[8]。
3化能自養(yǎng)型微生物脫硫原理
化能自養(yǎng)型微生物以CO2為碳源,同時在氧化S2-的過程中獲得能量。在有機碳源存在的情況下,部分種類的自養(yǎng)微生物可以利用有機體碳源進行異養(yǎng)代謝?;茏责B(yǎng)型微生物將S2-轉化為單質硫,既可以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也可以在無氧的條件下進行。在有氧的情況下氧作為電子受體,而在無氧的情況下可以利用硝化物作為電子受體[9,10]。很多化能自養(yǎng)型微生物都能以單質硫、H2S、硫代硫酸鹽以及有機硫化物為電子供體,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是氧化亞鐵硫桿菌、脫氮硫桿菌、排硫硫桿菌、氧化硫硫桿菌?;茏责B(yǎng)型微生物將S2-轉化為單質硫的過程如下:

當氧為生化反應的限速因素時,單質硫為主要產(chǎn)物;當S2-為生化反應的限速因素時,主要產(chǎn)物是SO42-而不是單質硫。
3.1謝爾-帕克生物脫硫技術工藝原理
謝爾-帕克(Shell-Paques)脫硫技術工藝原理其反應的基本原理[1]是將含H2S的沼氣和含有化能自養(yǎng)型微生物的蘇打水溶液進行接觸,H2S被堿性溶劑吸收后,經(jīng)微生物催化生成元素硫或硫酸鹽。生物反應器內主要下列反應如下:

目前,謝爾-帕克工藝是全球比較成熟的脫硫技術之一,它具有以下優(yōu)點:
(1)安全:整個生物脫硫系統(tǒng)是封閉運行的,而且沼氣中的H2S被完全吸收,在吸收器的下游沒有游離的H2S,不會有中毒和傷亡事件,無環(huán)境污染。
(2)節(jié)?。涸摷夹g所要的投資少,其主要設備和儀器數(shù)量少。運行成本低,生產(chǎn)所需的操作人員少,減少人力成本;不需要化學催化劑,生物催化劑不會失活,它自動再生,無須更換,運行中所需化學藥品少,節(jié)約生產(chǎn)成本;該工藝的操作成本、維護費用均很低。
(3)高效:運用該技術保證脫硫后的天然氣中H2S含量小于4ppmv;而且操作彈性大,適應H2S濃度范圍50ppmv~100vol.%,壓力范圍1~100barg,具有很高的靈活性,能適應H2S高峰負荷。
該技術的工藝流程簡單,控制系統(tǒng)和監(jiān)測系統(tǒng)很少,沒有復雜的控制回路,操作維護簡單方便。適用于對含H2S濃度高的小型氣田,更經(jīng)濟,效益更好;而且運用該技術的裝置性能穩(wěn)定,工藝可靠,經(jīng)濟效益好。
3.2鐵鹽吸收生物脫硫技術工藝原理
鐵鹽吸收生物脫硫的基本原理[12]是在吸收階段H2S被Fe3+氧化成單質硫,而后在酸性條件下(pH=1.2~1.8)借助氧化亞鐵硫桿菌的代謝,將Fe2+轉化Fe3+,并循環(huán)到吸收階段重復利用,有關反應如下:

具有相當高的氧化還原電位,能夠將H2S轉化為單質硫,又不能將單質硫進一步氧化為硫酸鹽。所生成的單質硫通過分離后回收,而后的Fe2+又通過氧化亞鐵硫桿菌代謝為Fe3+,并循環(huán)使用。因此,大多數(shù)研究人員認為此方法能耗低、投資少、廢物排放少,更適合沼氣脫硫的過程。
4討論
(1)在光能自養(yǎng)型微生物技術去除沼氣中的H2S方面,綠色硫細菌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微生物,因為它能利用無機碳源,同時這種微生物的脫硫效率高,并且代謝產(chǎn)物單質硫釋放在細胞外部,比較容易分離。
但是,光和細菌在轉化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輻射能,由于反應體系中生成硫的微顆粒后,透光率將大大降低,從而影響脫硫效率,所以在經(jīng)濟條件上難以實現(xiàn)。如果能夠在降低光源的能耗和提高光源的效率方面取得突破,該方法的應用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
(2)在嚴格控制供氧的條件下,利用化能自養(yǎng)型微生物去除沼氣中的H2S具有很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尤其是兩階段脫硫工藝[13,14]已經(jīng)有了工程應用的先例(謝爾-帕克工藝)。該工藝具有不影響沼氣的回收利用,不產(chǎn)生新的環(huán)境污染等特點。另外,以鐵鹽吸收脫出H2S,然后用生物氧化再生鐵鹽吸收液,使鐵鹽再生的方法近年來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3)生物脫硫技術必須具備幾個條件:第一,具有可靠的效率;第二,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少;第三,生物量中的單質硫容易分離出來。
5結語
生物脫硫法與傳統(tǒng)的物理、化學脫硫法相比,后者能耗高、處理費用昂貴,促使人們尋找低能耗、高效率、經(jīng)濟而先進的處理方法,生物脫硫技術則為這一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開辟了新的方向[15,16]。
盡管生物脫硫技術具有誘人的工業(yè)應用前景,但技術總體上還是處于研究開發(fā)階段,目前仍然面臨許多挑戰(zhàn),為該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設置了屏障。研究人員一方面要尋求具有脫硫作用的菌種,研究它的脫硫效果,另一方面要利用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的相關知識來提高它的活性、穩(wěn)定性和選擇性,以求達到更好的脫硫效果,實現(xiàn)沼氣去除H2S技術的新突破。
參考文獻
[1]王鋼,王欣,劉偉,等.沼氣脫硫技術研究[J]. 化學工程師,2008,1:32-33.
[2]David A. K ost,Jerry M,Bigham.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Dry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Products[J].J.Environ. Qual.,2005,34:676-686.
[3]CECILIA M. SANTEG OEDS,LARS RIIS DAMG AARD,GIJS HESSELINK. Distribution of Sulfate-Reducing and Methanogenic Bacteria in Anaerobic Aggregates Determined by Microsensor and Molecular Analyses[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9,10:4618-4629.
[4]林聰,王久臣,周長吉.沼氣技術理論與工程[M]. 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7:193-200.
[5]曾友為.農村沼氣脫硫劑使用中的熱現(xiàn)象分析[J].中國沼氣,2002,4:41-43.
[6]Nishimura S,M Y oda. Removal of hydrogen sulfide from an anaerobic biogas using a bio-scrubber[J]. Water Sicence and Technology,1997,36(6-7) :349-356.
[7]胡明成,龍騰銳.沼氣生物脫硫新技術[J]. 中國沼氣,2006,2:15-19.
[8]Cork D,J Mather A Maka,A Srnak. Control of oxidative sulfur metabolismof Chlorobium limicolsforma thiosulfatophilum[J].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85,49:269-272.
[9]Prescott M L,P J Harley,A D K lein. Microbiology[M].New Y ork:McGraw-Hill Companies,2003.
[10]隋靜.番禺 200kW 磷酸燃料電池工作原理及運行[D]. 華南師范大學,2005:23-27.
[11]鄭彥彬,王威.生物脫硫技術在煤化工領域應用的可能性[J]. 煤化工,2006,2:54-56.
[12]Mesa M,D Cantero. Biological iron oxidation by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J].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Quarterly,2002,16(2) :69-73.
[13]Sercu B,D N ú ez,V H Langenhove,G Aroca,W Verstraete. Operational and microbiological aspects of a bioaugmented two-stage biotrickling filter removing hydrogen sulfide and dimethyl sulfide[J].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005,90(2):259-269.
[14]J. Rajesh Banu,S. Kaliappan,Ick-Tae Yeam. Two-Stage Anaerobic Treatment of Dairy Wastewater Using HUASB with PUF and PVC Carrier[J]. 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2007,12:257-264.
[15]高英姿,李全勝,艾濱,張勇.綠色沼氣工程發(fā)展與脫硫技術分析[J]. 黑龍江電力,2002,3:237-238.
[16]韓金玉,吳懿琳,李毅.生物脫硫技術的應用研究進展[J]. 化工進展,2003,10:1072-1074. |